如今,很多人在拍照、视频、做直播时,为了追求美感,纷纷配置了网络上流行的「氛围灯」。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氛围灯可不能随便用!
近日,一位网络主播因为在直播中长时间使用蓝色氛围灯打光,导致眼底损伤,造成黄斑出血,视力受到严重影响。


氛围灯为什么会导致黄斑病变?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黄斑病变损伤视力?该怎么预防?
黄斑病变是什么?
「黄斑」是位于眼底视网膜的中心上的正常的生理结构,并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为一个椭圆形稍凹陷的区域,因富含黄色素(叶黄素),故称为黄斑。如果将人眼比作一台照相机,那么负责成像的底片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而位于视网膜中心的「黄斑」,就是这张底片中最关键最敏锐的部分。

由于该区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发生病变,统称为“黄斑病变”。
为什么氛围灯会导致黄斑病变
氛围灯是LED灯的一种,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控制灯的亮度、颜色等变化。光强很大的氛围灯含有大量高能短波蓝光,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持续长时间的照射,可促使视网膜产生有害的自由基,加剧黄斑区细胞损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光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国际和国内现行标准,蓝光视网膜危害可以分为四种,无危险(零类)、低危险(一类)、中危险(二类)、高危险(三类)。目前被用作LED照明的基本为零类和一类危险。如果是二类危险,则有强制性标签。这种二类危险及以上的灯,眼睛是不能盯着看的光。而经过国家质检上市的LED灯,其蓝光危害风险和其他光源相比均在安全阈值之内。因此,这些日常生活使用的光源和灯具,按照正常途径使用,是对人眼无害,因此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忧。
这些因素可增加患黄斑病变风险
长期连续玩手机、操作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使眼睛长时间暴露于强光中,虽然照射强度有限,但日积月累的照射加上屏幕的频闪等依然有可能对黄斑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损害(特别是在昏暗环境中,电子屏幕对眼睛的伤害会进一步放大)。
此外,除了光损伤,下列因素也可增加罹患黄斑病变的风险:
疾病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人群,容易易发黄斑病变;
血管硬化:由于视网膜下有异常的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瘢痕组织生长,使视力突然下降;
遗传因素:有些家族易患,具有遗传意义的基因有CFH、ARMS2、HTRA1等;
眼部外伤、手术:眼部外伤、视网膜手术等可致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出现皱褶等,也可引发黄斑病变。常见于黄斑前膜患者;
生活习惯因素:吸烟喝酒、营养缺乏(如胡萝卜素、叶黄素)也可引发黄斑病变;
年龄:年龄越大,发生黄斑病变的风险越大,常见于老年性黄斑病变。
黄斑病变有哪些症状?
黄斑病变是眼科中常见的致盲疾病之一,患者主诉症状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模糊等。而不同类型的黄斑病变,症状表现略有不同。
黄斑裂孔:视力下降比较明显,伴有视野中心暗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缩小,该病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易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
老年性黄斑变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增高,中心视力显著下降,严重者可以造成不可逆的中心视力的下降或丧失,最终致盲。
黄斑前膜: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细胞增殖,早期可既有轻度的视物变形、模糊。常被误以为是“老花眼”而耽误治疗。
黄斑囊样水肿:多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糖尿病、复杂眼内手术等患者。
如何预防黄斑病变?
本病虽然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或复发:
1、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定期复查,同时需要多观察自身情况,如有本病所描述的症状,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睡眠充足,不熬夜,均衡饮食,多补充营养如胡萝卜素、叶黄素。
3、老年人及有家长相关病史的人群,首先需要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建议每年1次,尤其进行眼科检查。
4、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产品,避免长时间在强光环境下工作(尤其是氛围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的晶状体更加清澈,难以对电子产品或周围环境中的短波蓝光进行过滤,相对于成年人更容易导致视网膜光毒损伤,并且容易引起近视。